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出版社 >
大陸書店(全音出版社) >
古典鋼琴曲集 >
巴赫 指法與觸鍵 J. S. Bach 小前奏曲與小賦格
巴赫 指法與觸鍵 J. S. Bach 小前奏曲與小賦格
巴哈為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豐富的德國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小前奏曲與小賦格曲為巴哈所作的最簡單且具有教育性的作品,樂曲平穩流暢地呈現巴哈作品的風格。本書由宋允鵬教授編訂。
全音樂譜出版社 商品編號:P506
原文書名 J. S. Bach Little Prelughettas, Fughettas 總頁數 57 特徵 西洋古典 適用對象 進階 樂器 鋼琴 古典作曲家 Bach J.S 巴哈(巴赫) 時期與風格 巴洛克樂派
【前言】
從這些作品的曲名就可明顯看出本曲集的目的是:將J. S. 巴哈所作的最簡單且具有教育性的作品收集成一冊。這些曲子有些是完全依據作者的手稿印出;有些則是(若作者的手稿並未流傳下來)依據最好的早期版本印出。
若有手稿在手邊,則是完全依照手稿印行;若在版本中發現有任何變異,並不表示後來的修改是大師的修正,它們只是筆誤,或者任意的“修改”不值得注意。至於原始手稿未留傳下來的曲子,我們在校訂時只能對照幾本古老的版本。我們是本著最嚴謹不苟的心情來從事這件工作,為了避免對譜的辨識有不一致的看法,我們曾細心地研究巴哈的風格和技巧,以期使所有的行家都能認同我們最後的決定。
本書中所採用的裝飾記號以及其彈法,列於下方:
當尾拍(after-beat)的音符有寫出來時,例如:(圖省略),則用≈≈代替tr;否則同樣的≈≈記號就要彈成沒有尾拍的震音;此情形時,最後的震音拍子必須彈得比其餘的拍子更快。標在附點音符上的震音,若譜上未寫出其尾拍的音符,則必須彈足附點音符的拍子,而附點音符後面所連接之拍子較短的音,亦須彈足其時值。巴哈的震音若要正確地彈奏,必須要注意:絕不能從附有震音記號之音符開始彈,而是要從該音符一個半音或全音(依照音階)上的音符開始彈奏。巴哈認為顫音乃是倚音的多次重複,而且其在美學上的魅力即在於將掛留音(suspension)與其解決音(resolution)做重複的交替彈奏;這也解釋了尾拍(after-beat)的功用。若是助奏的震音音符與該曲之調性不合,則另有一特別的半音記號來表示。此種偶然用到的記號≈≈或≈\≈,巴哈曾在“威廉•符力德曼•巴哈的鍵盤小品集”中解釋其彈法如下:
(圖,詳下附圖)有關於我們所加上的速度和表情記號,只有流傳下來的傳統是可以確定的。但其權威性在此陳述後將不再受到懷疑,而它們主要是由福克爾(Forkel)所傳達至後代,威廉•符力德曼和C. Ph. Em. 巴哈都一致認為福克爾是巴哈教本的真正入門子弟。
各位可能很納悶,為何本書中經常會省略了圓滑線和斷奏記號的標示。其理由是在於這些曲子的性質。彈奏旋律時若使用圓滑線,恐怕會產生“黏黏的”感覺,而斷奏記號則又會使曲子有太分散之感。這兩種彈法都違背了巴哈鋼琴作品的真正詮釋方法。正確的彈法應該是將每個音符有如串珍珠般──每一粒只在“一點”上與下一粒連接──的互相連結起來。比較好的方法是:將個別的樂句用圓滑線結合在一起,然後用斷奏記號來指示樂句在何處結束和從何處開始。此種樂句分法的認識對於現代的鋼琴演奏者要彈巴哈的作品是很必要的,因為這種樂句分法對於他們而言並不是想當然耳的事情。在“初學者的12首前奏曲”的No. 9中即充份運用了這種利用圓滑線和斷奏記號來分樂句的方法。當時的演奏者對這種彈奏技巧瞭解得很透澈,並且在他們的樂句中帶進極大的活力,此外,從曲中經常見到的漸強記號和漸弱記號可知道,他們經常使用的漸強和漸弱是與樂句的分句一致的。若漸強和漸弱中會包含有較廣泛的樂節,則使用cresc.和dimin來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以前的大師在演奏時是結合了熱情和優雅來演奏,但其中卻儘量避免摻入自己的主觀;因為在當時,所謂的“個性”並不如今日般的受到極大重視。一百年前的這種詮釋風格可用“謙虛”(modest)一語來表達出整個概念。其餘的表情記號皆可幫助演奏者彈出巴哈鋼琴作品的真正精神,只要他們記住:絕不可使表情有尖銳和突然的對比。表情的表現是要很平穩流暢地在樂句銜接時依著情形的不同做稍快或稍慢的變化。
【目錄】 1. 初學者的12首小前奏曲 Twelve little Preludes for Beginners
2. 初學者的6首小前奏曲 Six little Preludes for Beginners
3. 二聲部小賦格曲(c小調)Little two-part Fugue
4. 賦格曲(C大調) Fuge
5. 賦格曲(C大調) Fuge
6. 前奏曲和小賦格曲(d小調)Prelude and Fughetta
7. 前奏曲和小賦格曲(e小調)Prelude and Fughetta
8. 前奏曲和賦格曲(a小調) Prelude and Fugue【作曲家簡介】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他的作品基礎在於讚美歌(Choral)及風琴音樂。作品數量極為豐富,大部份為宗教而寫,幾乎每樣作品都到達完美藝術程度。他把器樂形式的賦格(Fuga)帶到空間的頂點。
三大創作期
1708-1717 杜克大教堂風琴師,以風琴音樂為主.
1717-1723 前往科登(Cothen)擔任樂隊指揮,以樂隊作品為主,完成作品有布蘭登保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序曲、組曲和奏鳴曲。鍵盤樂完成十二平均律鋼琴曲上半部、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半音階幻想曲。
1723年獲得萊比錫聖湯馬士.舒大當的風琴職位,此時以聖樂為主要創作。
巴哈在世時,一直未被認為是不朽的作曲家,當時的人只知道他是位風琴師,因此作品幾乎埋沒了一百年,直到1829年孟德爾頌演出巴哈的馬太受難曲,世人才驚於他藝術成就,1850年,他旳全部作品開始由巴哈音樂學會負責整理出版,前後費時五十年,版本修正之,共編成六十巨冊.至此世人方知道這位萊比朆樂人的不朽與偉大。作品以賦格最能表現他風格與個性。
----摘錄自《簡明西洋音樂史》/陳啟成著--全音
我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