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音樂美學新論 【陳慧珊 著】
現代音樂的刻板印象常有:「專家的音樂」、「實驗性的音樂」、「曲高和寡的音樂」、甚至「難聽的音樂」等。若從傳統的音樂定義(如節奏、旋律、和聲乃音樂的基本要素)或音樂美學(如和諧、規律、對比等美感概念)來理解現代音樂,的確很容易產生這樣的誤會。然而,以革新思想起家,以前衛風格自居的現代音樂,本就源自一個欲以傳統脫鉤的反動家庭,它從來就不希望被以傳統的意識來理解。現代音樂的概念,強調的既不是時間上的歸屬,也不是技術上的變化,而是理念上的認知與美學上的領悟。如果不能認清這點,欣賞者與作品、創作者之間,將永遠呈現雞同鴨講的局面。但是,現代音樂分支派系繁多,其形於外的技法、型態,屢屢出陳易新;其無常、折衷、零碎的各種特質,也往往讓人摸不著邊際。莫非,這條「代溝」,真的是一道無解的難題嗎?立基於融合東西方思維的美學基礎與現代音樂多元化的視野,本書旨在探索現代音樂之藝術本質、審美意涵及發展面向。內容涵蓋:現代音樂發展論、形式主義的音樂藝術觀、現代音樂的自然主義傾向、以及現代音樂的後設理論等主題;立論焦點包括:西方音樂美學家漢斯利克的《論音樂美》、中國思想家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現代音樂先驅魏本的音樂哲思,以及從否定美學、後現代主義的角度,探索音樂的變相與質變等。此外,書中更納入作者親自訪問多位臺灣當代作曲家而得的一手資料,並針對其音樂藝術理念與美學思想,做相關的延伸討論。
作者:陳慧珊學歷:英國伯明罕市立大學音樂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曾任: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臺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實踐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英國威爾斯大學蘭佩特分校客座講師英國伯明罕市立大學兼任講師經歷: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音樂評議委員《音樂時代》、《音樂年代》雜誌主筆獲獎:2010-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術研究一級獎2008-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術研究三級獎2005-獲英國伯明罕市立大學音樂學院頒授榮譽董事2003-獲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傑出教學獎◆ 14.5 × 21.0 cm 308頁 ◆美樂出版社 發行 商品編號:MB1358
作者 陳慧珊 出版 美樂出版社 ISBN 9789867250605 外觀 平裝 / 308頁 / 14.5 x 21.0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特徵 音樂美學
【目錄】
自序
目次
圖、表、譜例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現代音樂發展論 .....9
第一節 源自西方音樂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 9
第二節 現代美學意涵下的面向與發展 .....22
第三節 臺灣現代音樂的形塑與趨勢 .....44
第三章 形式主義的音樂藝術觀 .....63
第一節 音樂的內外建構:從《論音樂美》談起 .....64
第二節 漢斯利克的音樂評論 .....85
第四章 現代音樂的自然主義傾向 .....125
第一節 天樂之樂:論魏本以自然為本的音樂哲思 .....127
第二節 靈動之美:從〈聲無哀樂論〉的自然之理看現代音樂美學觀 - 以臺灣當代作曲家為例 .....146
第五章 現代音樂的後設理論 .....179
第一節 從否定美學看當代音樂發展的難題 .....180
第二節 淺談音樂的跨領域創作――以臺灣為例 .....205
第六章 結論 .....237
附錄一《幻想交響曲:一位藝術家生命中的一段插曲》樂曲解說 .....247
附錄二 黃友棣訪談紀錄摘要 .....249
附錄三 本書部分受訪者圖像紀錄 .....271
參考文獻 .....275
本書部分研究曾獲獎助案一覽表 .....308
圖、表、譜例目次
圖例
1. 荀白克,《管弦樂變奏曲》,Op.31,音列組合(原形、逆行、倒影、 逆行倒影)。 34
2. 魏本,《鋼琴變奏曲》,Op.27,第 2 樂章,三組力度原始序列。 34
3. 魏本,《鋼琴變奏曲》,Op.27,第 2 樂章,三組力度原始序列之逆行處理。 34
表例
1. 嵇康與漢斯利克音樂美學思想比較一覽表 155
2. 臺灣高等學府跨領域藝術相關系所一覽表 225
譜例
1.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一位藝術家生命中的一段插曲》固定樂思。 17
2. 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開端。 18
3. 魏本,《鋼琴變奏曲》,Op.27,第 2 樂章。 35
4. 莫札特,《唐‧喬望尼》,序曲,1-10 小節。 80
5. 莫札特,《唐‧喬望尼》,第 1 幕,第 4 曲,〈夫人,這就是情人目錄〉 詠嘆調,1-20 小節。 81
6. 魏本,《六首管弦樂作品》,Op.6,第 5 首。 137
7. 潘皇龍,《釋、道、儒》手稿譜,第 1 樂章,〈天機〉,1-4 小節。 165
8. 潘皇龍,《釋、道、儒》手稿譜,第 2 樂章,〈姻緣〉,1-4 小節。 166
9. 趙菁文,《瞬》(In an instant…),第 1 頁。 175
10. 趙菁文,《思慕》(Departure Tracings),第 1 頁。 176
11. 鍾耀光,《火誡》,第1頁。 215
12. 劉學軒,《鬼祭》,第1頁。 222
我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