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萱於1936年生於雲林縣北港,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系主任、音樂研究所所長、聯合實驗交響樂團副團長、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爭長、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常務理事、文建會音樂委員及教育部課程修定委員等。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教授,是「致凡音樂」創辦人。
他是個音樂教育家,亦是作曲家,這兩者在他一生中始終扮演著密不可分的角色。他留學奧國、法國時,深深感受到音樂應是融入在生活中的,而我們的音樂教育只是一味的學習,模仿西方,僅求舞台上的表現,栽培少數的演奏家罷了!在觀念上這是多麼大的差距!也因此他對台灣的音樂教育,一直背負著很深的責任感,所以他回國後,一直積極從事這兩方面的創作與研究。我們可以從下面兩方面來看:
(一) 在音樂教育方面:
從70年代起,他不僅不斷的寫作教材,研發教學法,從「我」的成長過程中發展出「詮釋學派」的音樂教育理論。提倡音感與美感的教育,創立了「致凡音樂」。更組織了「台灣作曲家聯盟-璇音雅集」共同推展音樂的研發與創作,讓下一代有更適合他們的本土教材,而使音樂能夠陪伴他們一輩子。同時他更企圖突破人類單元節奏而導入二元或多元節奏的思考方式,使學習者能有多元化並存的價值觀念,也有了「複節拍」的創新節奏,也因此獲得國科會之獎勵!
(二) 在藝術創作方面:
自60年代起,他就開始不斷的創作。他有著多方面的作品,如:序曲、交響曲、交響詩、協奏曲、不同樂器組合的室內樂曲、合唱曲、藝術歌曲、鋼琴曲等。其中產量最多的可說是鋼琴曲!他把鋼琴曲分為中國調式與現代手法去創作。而他認為鋼琴曲可以是結構小、技巧簡單的,如:小奏鳴曲;亦可以是結構大、包含深度技巧與藝術內涵的,如:奏鳴曲、夜曲、協奏曲等。使彈奏者或欣賞者從小就可以接觸到我們自己的音樂,而不是一開始就僅僅只是接受西方的音樂。
我的標籤